草鞋街位于端州古城墙东南段内侧,至今已有150多个春秋,为了让更多街坊、游客了解多一些,我们今天特地为您讲述草鞋街的由来。
明代,天下军队实行屯兵制,即军队在驻地除了防务之外,还要从地方划出田地耕作,亦称为“屯田”,以解决军队的后勤保障。以肇庆为例,作为驻军的“肇庆卫”的职责是守城与屯田,兵力四六开,四分守城,六分从事农田耕作。洪武年间“肇庆卫”的总兵力有1.04万人,守城就有4000多人。
屯兵制还有一个特点,兵将家属可以随军,使“屯田”的力量大大加强。肇庆府城在明代之前极少民居,自从明代实施屯兵制,家属随着军队驻防而进入城内居住,居民渐多。
明洪武年间,有个女子李氏,从山东随夫移防肇庆,与其他随军家属安顿在肇庆城内东南角的城墙边,那里有一口很大的水塘,他们沿着塘边盖起一间间的木板房。李巧玲还到城外大简墟买了几十只小鸭子,放养在水塘中,确实给这个新群落带来几分生气。
定居下来,李氏接到“卫所”的命令,要她组织家属为部队赶制5000双草鞋。于是她们成群结队出了朝天门,到城外东较场的马棚挑回稻草。然后,她把家属分成两组,一组负责编草绳,一组负责制鞋。要知道,这些家属虽然来自五湖四海,但本身就是干农活的能手,丈夫当兵后,家中大小活都一肩挑,编草鞋对于她们来说,根本易过借火。
结果,不到一个月的功夫,那5000双草鞋做好了,一双双编得结结实实的,及时送到士兵手中。营兵们第一次穿上“家属牌”军鞋,真是高兴了很长时间。
过了一段时间,军队到罗定“剿匪”归来,李氏养的鸭子也长大了,她每家送一只,慰劳慰劳回家的士兵。同时,她也发现每个回家的士兵都是光脚丫,草鞋没有了。晚饭后,李氏问丈夫:“这次回家,你们干嘛都光脚,草鞋都烂了吗?”,“是啊,你们编的草鞋虽然穿起来很舒服,但走平路还可以,爬山却经不起摩擦,很快就散架了,所以大家只能赤足了。”他丈夫无奈地说。李氏看着丈夫红肿的脚,一股酸酸的味涌上心头,急忙端来热水让丈夫泡脚。
第二天,李氏约好几个姐妹出“庆云”门,到东郊的黄冈趁墟,路过一条名叫“河旁”的小村,只见村边有座庙宇,门头匾额书“天后宫”,庙门前有个很大的广场,有几个妇人在翻晒蕉树荚。李氏凑上去与其中一个女村民聊天:“大婶,你们在晒什么?”那妇人说:“我们在晒蕉荚。”“蕉荚晒干有何用?”“织蕉布。”李氏在老家曾听说过岭南人织蕉布,今天真是百闻不如一见。她顺手拿一跟干蕉荚,使劲地拉了几下,果然比稻草坚韧得多了。回来后,李氏和姐妹们商量,研制蕉荚草鞋。
不久,上万双蕉荚草鞋装备“肇庆卫”,刚好这年部队要到四会县的螺壳山平乱,出发时每个士兵配两双,凯旋时很多人脚上还穿着一双,没有光着脚的。心想事成,李氏和姐妹们喜上心头。
李氏是个很有心计的人,并不满足现有的成果,她发现麻绳比蕉荚更坚实耐磨,于是把用黄麻编草鞋的想法禀报肇庆卫。指挥官听后甚为高兴,立即派兵到西江边砍黄麻。李氏和姐妹们又用一个多月把麻皮扭成小麻绳,然后编出上万双黄麻草鞋供应部队。
当时正值肇庆府接管阳江至香山一带防区,防御倭寇侵扰,很快就奉命开拔了。半年后,部队班师回肇庆,李氏看见士兵脚上还穿着黄麻草鞋,一个个朝她呼喊:“大嫂,多谢你的军靴!”
到明代万历年间,屯兵制慢慢淡出,随军家属有的回原籍,有的在肇庆定居。选择后者的家属就在原居住地继续编制草鞋和经营草鞋。由于军属们生产的草鞋质量好、价格便宜,深得城厢四乡民众的青睐,而他们聚居的那条街,也因此而得名“草鞋街”。